11月28日下午,由校團委主辦,初中部初一年級承辦的以“文化傳承 我在行動——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主題的我校第31期道德講堂成功舉辦。常務副校長劉齊晉及部分中層領導與語文“國培二期”學員、六百余名師生共同參與了本期活動。 本期道德講堂共分為“唱歌曲、省己身、學模范、發感悟、誦經典、送祝福”六個環節,由初中語文組張慧娟老師主持。 活動在學生進場前展示了“非遺”作品,開場前播放了關于初中部初一年級學生軍訓以來的成長記錄的視頻,該視頻以“成長”為主題,展現了初一學生成長變化的風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他們參與本次活動的積極性。接下來全體師生起立同唱《公民道德歌》拉開了本次活動的序幕,讓學生明白了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更應該唱響堅定理想信念、勇于傳承文明的主旋律。在“省己身”環節,全場一片肅穆,共同反躬自省“你知道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你是否關注過身邊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你打算用怎樣的行動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三個問題,進一步讓學生明確了開展本次活動的目的所在。 本期道德講堂學習的模范是河南師范大學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負責人丁永祥教授,講座前由劉齊晉副校長為他頒發了“道德講堂講師”聘書,他講座的主題是“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丁教授以視頻展現為媒介,結合自身經歷生動的闡釋了“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為什么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能為非遺保護做些什么”等問題,要求學生要“了解非物質遺產,提高自己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宣傳非物質遺產,讓更多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非物質遺產,為非物質遺產傳承做具體貢獻”“研究非物質遺產,通過調查、研究為保護做貢獻”。讓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明確了“保護‘非遺’就是在傳承文化”這個宏大命題。 在發心靈感悟環節,馬宜曼老師和我校“非遺”文化社社長1607班的安思佳同學結合丁教授的講座和之前參觀麥稈畫的經歷代表師生發言,馬老師認為“面對非遺,我們不能選擇遺忘和漠視,也不能僅僅讓它停留于'遺留'的狀態”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安思佳從十幾年來觀看母親制作麥稈畫為出發點,闡明了自己對保護“非遺”,傳承文化的理解,讓人感同身受。接下來全體師生朗誦了關于“非遺”保護的經典,并寫下了自己的祝福。本期活動讓全體師生經歷了一次關于“文化傳承”的洗禮,明確了保護“非遺”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為進一步在廣大青少年隊伍里踐行科學發展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利于今后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 |